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历史!
它,是中国南方地区类型最为丰富的军事防御体系。
它,是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版图内部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设施。
它就是位于湖南省凤凰县境内的“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
发现:一道平常的石墙竟是“南长城”
北纬27°57′05.4〞,湖南湘西自治州凤凰县,一道被当地人视作平常的石墙惊艳了世人的目光。2000年4月,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教授等专家学者认定这道曾被史书记载称之为“苗家边墙”的建筑遗存群即为他们寻觅多年的“中国南方长城”。
其实,天下凤凰,远不止拥有“南方长城”这么简单。
史料记载,在湖南境内,南至凤凰县阿拉镇亭子关,一路往北,贯穿凤凰全境,止于吉首市团结乡喜鹊营,全长380里,其间,边墙、镇城、营城、汛堡、屯堡、碉楼、哨卡七大类防御工事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2011年8月,来湘西凤凰实地考察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所长张杰将这一防御体系命名为“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
由来:“清厘界址,苗地归苗,民地归民”
要想揭开“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之历史真面目,我们无法回避一个民族——苗族。
湖南湘西地区自秦汉以来就是传统的苗族聚居区,历史上通常被称为“苗疆”。其中,靠近汉区的苗民,多归顺于中央王朝,称为“熟苗”,位于湘西腊尔山为中心的“苗疆腹地”的苗民,因未“编户入籍”,“叛服无常”,称为“生苗”。
自秦汉统一以来,湘西苗疆一直游离在中央直接管辖之外而成为“化外”之地。直到明清,随着对边疆的开发和中央政权控制的强化,苗疆民族矛盾激化,苗民起义频发,所谓“30年一小反,60年一大反”。有明一代276年间,发生的苗民起义就达30多次。明宣德五年,竿子坪长官司长官吴毕郎等与贵州铜仁诸苗“为乱”,总兵官肖授筑二十四堡环其地守之。随后至万历四十三年,上起王会营、下至镇溪修建边墙300多里。
而清政府在苗疆土司统治区域实行“改土归流”,汉民入驻苗疆腹地分享资源,最终引发了乾嘉苗民起义。清廷调集七省18万兵力,费时二年有余,才最终平定起义。此后,清政府痛定思痛,吸取教训,“清厘界址”,实行“苗地归苗,民地归民”政策。并在明代的基础上重新修建“边墙”,配以数量庞大的堡垒、碉楼、哨台、关卡、炮台等军事设施,形成了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系统,称为“苗疆边墙防御系统”。
由于该系统的“边墙”及其设施80%以上修建于今凤凰境内,现状遗存更有90%隶属于凤凰县,最有代表性的遗存全部位于凤凰境内,所以,张杰将其定义为“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
繁盛:防线纵横南北三百余里
除了规模浩大,数量惊人的军事防御设施以外,“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同时也是一套完整而严密的兵防体系。
据《湘西苗疆边墙报告》记载,明、清时期共修建各类城堡、营汛、屯堡、碉卡、哨台、关门等共1117座,仅在凤凰县境内就有848座,达总数的94%。凤凰古城是苗疆乃至整个湘西地区军事中枢,地位十分重要,下设中前左右四营和乾州协,镇守凤凰和乾州境内的边墙和各碉堡哨台,构成防御体系的核心。另设永顺、沅州等协,河溪、辰州等营驻守于后方和两翼,起到呼应和支撑作用。
在清嘉庆六年(1801)年,凤凰境内共驻扎总兵1员,都司1员,守备4员,把总19员,外委23员,额外14员,兵丁3566人,除此之外,还设有民屯屯丁1万多人,苗屯屯丁5000多人,共同构成了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的军事建制。
与之相对应,凤凰境内有镇城1座(镇竿镇,即凤凰古城),营城6座(得胜营、凤凰营、晒金塘汛、旧司坪汛、廖家桥汛、拉毫营盘),汛堡28座(竿子坪汛、三脚岩汛、潭江汛、宜都营汛等),屯堡32座(炮台坡堡、龙滚屯、沟田屯等),碉楼哨卡千余座。这七类军事依存与军事建制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湘西大地,千里苗疆,凤凰境内,被画上一道南北纵横三百余里的防线。这个时期也被认为是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最为鼎盛的时期。
衰落:民国25年整个防御体系才被废除
而今,行走于凤凰古城,昔日的城墙在时光、风雨、野草间悄无声息地侵蚀、坍圮、消失。西防黔苗,北御楚苗的亭子关不再威风凛凛。显然,时光之剑斩断了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昨日的辉煌。
除了时光岁月的无情,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的衰亡更有其历史的客观原因:
一方面,清代重修“边墙”之后,因国势的衰落,整个防御体系疏于监管;另一方面,随着湘西地区的民族局势逐渐缓解,边墙、堡哨的军事意义逐渐减弱。直至民国25年,湘西苗疆又掀起“革屯运动”,国民党湖南省政府“废屯升科”,结束了在湘西140年的“苗防屯政”制度,整个防御体系被废除。
这种消亡见证了国家的大一统,民族的大融合。从此,交流、共生、融合、共荣代替了隔离、压迫、战争、鲜血。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政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多重原因,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在没有得到很好保护的同时,更遭到各种各样的损坏。可以说,如今,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已然慢慢消失,逐渐成为一种历史遗迹。
现状: 已进入中国“申遗”候选名单
据凤凰县文物部门介绍,2011年以来,凤凰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从有利于独特性,代表性和真实性,且又符合申遗标准,便于规划、保护、管理的角度出发,将凤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向调整为“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
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由镇城、营城、汛堡、屯堡、碉楼、哨卡、边墙7大类别15个保存相对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军事防御遗存点构成。包括凤凰古城、中国南方长城、黄丝桥古城等在内的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是中国南方目前具有特殊性遗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功能最齐全的明清时期军事遗存之一。
清华大学教授、建筑规划专家张杰等人给出的理由中有这样一条,这是在中原传统军事思想和其它主体民族文化移植影响下,湘西苗区与地方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相结合的独特实体固化进程,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入选的多项标准。
凤凰县官方在短时间内先后完成卫星遥感影像拍摄、17处文物点遗址基础数据测绘和50余种图文资料搜集等大量工作,编制《申遗文本》和《保护规划》后,顺利通过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的评审。在2012年11月17日,“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以单列项目再次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四大标准
标准一:凤凰古城区域性防御体系的聚落(城堡村寨、军事设施等构筑物)体系建设纵贯明清,在聚落体系、结构布局与具体建筑形式等方面,均表现出当时中原传统军事思想、风水理念和其它主体民族文化移植影响下,在湘西苗区与地方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相结合的独特实体固化,它对该地区城镇体系布局与聚落规划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标准二:凤凰古城区域性防御体系中华大一统融合过程中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历史见证
标准三:凤凰区域性城墙防御体系的军事设施构筑体系完整且分布密集,是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版图内部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设施。
标准四:凤凰古城区域性防御体系是传统农耕社会时期人类以传统军事思想组织下,在土地资源相当有限的山地地区聚居生活的一种杰出范例
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
一、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是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漫长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与实体见证。
二、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是由多种防御工事和完整的军事防御组织机构组成,内涵丰富,蕴含着一个完整的军事文化体系,系中国南方地区内容类型最丰富。
三、在这一形成过程中,在凤凰古城区域性防御体系的建设还充分结合中国传统堪舆术,在城市与堡寨选址、布局安排中留下了大量具体表达。
四、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的堡寨与背倚山体及周边山形水系形成了“寨居山上、田环山下”的山、堡寨构成分明的独特的山地聚落景观。
发表评论
相关内容查看全部
Copyright(C) 2010-2021 yoofh.com (凤凰古城旅游)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凤凰旅游攻略网授权,禁止转载凤凰古城旅游任何信息
凤凰古城旅游客服热线电话:0731-85678026 24小时服务电话:151-11466622 15974222493 陈经理
网站联系QQ:1850700229 或 1468037734 (凤凰旅游咨询报名) QQ:1486753189 (网站友情链接与凤凰古城旅游合作)
张家界凤凰古城旅服务-是专业的凤凰古城旅游,张家界旅游,张家界凤凰古城旅游交流信息服务网站
凤凰旅游攻略网提供凤凰旅游攻略,长沙到凤凰的交通,长沙到凤凰自由行,住宿,长沙到凤凰旅游团等旅游线路与咨询
运营资质途乐旅游 许可证号:L-HUN-01200 湘ICP备18021764号
版权所有:张家界凤凰旅游 技术支持:凤凰古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