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女子聪明美丽、心灵手巧,一块白布,他们可以绘出最美丽的画面;几根篾片,他们可以编织出精美的竹篮;几根丝线,她们可以绣出绝美的图案。
湘西土家织棉
土家族是一个精于纺 织的民族,土家织锦便是土 家族的传统工艺品,叫做 “西兰卡普”。所谓“西 兰”就是被面,“卡普”就 是花,“西兰卡普”是指一 种“带花的被面”。人们往 往喜欢在“花铺盖”前冠以 “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 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因此俗称“土花铺盖”,“ 西兰卡普”被称作“土家之花”,并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 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一。2006年,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关于“西兰卡普”的起源,史籍中只有零星的记载。《后汉书•西南蛮夷传》所说哀牢夷“织文革绫锦”的“兰干细布”,就是土花铺盖的前身,称“武陵蛮”有着“织绩木皮,染 以草实”、“好五色衣服”、 “衣裳斑斓”的习俗。“武陵 蛮”就是历史上对湘西土家族 和苗族的一种称呼。土家族长于 织作的悠久传统一直保留下来, 直到现在,不论男女还保持着 “喜斑斓服色”的习俗。
民间的传说则说西兰是人名,卡普是她织的花布。相传西兰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聪明的姑娘,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绣完了,就是没有见过半夜开花半夜谢的白果花(银杏)。
为了绣出白果花,她独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 果树与白果花儿对话,不料被又丑又坏的 嫂嫂发现了,哥哥听信嫂嫂谗言,认为妹 妹夜半与人私自幽会,有辱门庭,就用板 斧砍断了白果树,结果西兰被摔死了,但 她的绣花艺术却被土家人传了下来。
土花铺盖不仅经久耐用,而且是土家 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土家孩子出生时 外婆要送织锦,婴幼儿时要盖织锦,女 孩子自小学习织锦。土家妹子出嫁时都 有自己亲手编织的土花被面,新娘父母以 精美的土花铺盖陪嫁为荣,新郎家也以此 来推测新娘针线活的巧拙程度,叫做“白 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材看手脚”。
甚至当男女双方感情破裂时,女方必定要将陪嫁的织锦收回来,由此可见织锦在 土家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编织土花铺盖的大多是青年女子,她们特地从深山 里找回红花、栀子、姜黄、洞洞树、五倍子等野生植物,制成染料,将自纺的 棉纱染出各种颜色,一有空闲就坐在木机旁穿梭织布,在木机的纬线里填上彩 色纱线或丝线,织出别出心裁的图案花样。
土花铺盖最醒目的艺术特征是丰富的纹样和鲜明的色彩。土花铺盖的图案 纹样包括了自然物象图案、几何图案、文字图案几大 类。图案纹样形式富于变 化,内容吉利、喜庆,色彩 鲜明热烈,善用对比色,如 用黑白衬托钩提,叫做“黑 配白,哪里得;红配绿,选 不出;蓝配黄,放光芒。”
这也体现了土家人对于生活 的热爱、对自然环境的爱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湘西蜡染
蜡染是流传 在湘西的一种古老民间工艺。湘西蜡染历史文字记载很少,但是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 县有个地方叫靛坊,从这个地名 就可以看出这里盛产蜡染工艺所需的重要原料一蓝靛,并且还汇集了众多的染布坊,形成了一个大的蜡染产业。直到20世纪70年代,湘西各地还有几百家染坊。
蜡染用的是一种植物寥蓝作染料,寥蓝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从寥蓝中提取的蓝靛,是制作蜡染必不可少的重要染 料。历史上,除了龙山县的“靛坊”大 量种植外,湘西的各土乡苗寨栽种十分普 遍,其产量也很可观。每年的三月,和种 甘蔗一样,采用扦插种植,六至十月采下 嫩树枝和树叶,放入清水池子中泡烂,然 后除去木筋纤维,倒入石灰水,只要一个 昼夜,池底即生成蓝黑色的糊状物一一成 品蓝靛。不过与采用现代技术合成的蓝靛 相比,它的纯度较低。
染色时要先“发缸”,就是在缸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石灰水、酒糟、 老缸液(酵母接种)进行发缸。数天后,染液由蓝黑色转为绿黄色时即可染色。如果要得到较深的监色时,要染近十次才成。如果 要少量红色、黄色时,则采 用椿树皮和黄梔子树皮捣碎后,取其汁液染绘即可。
湘西蜡染多采用家织 土棉布做布料,较少采用麻 布和丝布。布面的花纹图案 绘制均采用纯蜂蜡(做防染 湘西雄染长发女孩剂)。操作时,将盛有蜂蜡的金属锅盆置于木炭火上溶化,等蜡液表面泛起淡淡青烟时,即可进行蜡绘。 蜡绘是采用特制的铜蜡笔(也称蜡刀〉,蘸上溶化的蜡液,在布上绘制图案。 蜡绘图案完毕后,即可进行染色。在染色过程中,凡绘有蜂蜡处,布纤维被密 封,染液渗不进去,但在染色翻动过程中,由于布面折皱,蜂蜡形成裂缝,这 些裂缝变化丰富,有粗有细,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染液浸入后,即染成被称 之为“蜡染灵魂”的冰裂纹,这种冰裂纹变化自然,人工无法模仿,有着很高 的审美价值。染色完成后,把整段布浸入沸水中,蜂蜡在沸水中立即溶化,原 来绘有蜂蜡的地方则呈现出布料原有的白色,最后经过漂洗除去碱性和浮色,就完成了湘西蜡染的全部制作过程。
湘西蜡染中的图案比较丰富,苗族常用的“龙凤龟”图案,多见于桌布、围 裙、包巾之上,由龙头、龟身、凤尾组 成,“龙”寓意苗族男子像龙一样威猛 雄壮,“凤”寓意苗家女子像凤凰一样 美丽动人,“龟”寓意苗族人民像龟一 样健康长寿。土家族常用的“吉祥兽”图案,多见于门帘、桌布、帐沿等用品 上。“吉祥兽”由虎头、鱼脊鱼尾、猎 身、穿山甲脚复合组成一个艺术形象,运用了 “饰纹添加”的表现手段,即在 猎物身上装饰古铜钱币图案,表达了土 家乡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湘西蜡染中的艺术形象有其独特 的魅力,这些由多种手法创造的民间 图案,突破了再现自然的写实手法的局限,以其工艺的合理性、丰富的想系i和 特有的审美意识,创造出了高于现实、充满 精神美的视觉形象,是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 葩。很多蜡染制品被批量销往国外或者被收 藏。如:采用传统图案制作的湘西蜡染真丝 头巾《龙凤龟》就批量销往法国,利用传统 图案制作的蜡染桌布《吉祥兽》、壁挂《摆 手舞》等被联合国收藏。
关于湘西蜡染的来历,苗族地区流传 的《蜡染歌》里有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聪 明美丽的苗族姑娘看到太家的衣服都是7 种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弄出花卉图案 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 她为此闷闷不乐。有一天,姑娘看着一丛 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 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 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 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 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 衣裙染一次。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 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 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 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 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 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 各样的白花。姑娘高兴得 唱起了山歌。人们听到姑 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 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
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 她描花绘图的技艺i回到 家也都染出了各种各样的 花布。从此,蜡染技术就 得以流传开来。
湘西一道流动的风景线竹背篓
湘西地处大山深处,漫山遍麵都是树木和竹子。同时,湘西大山的一切要靠肩挑背负,于是,形式多样的竹编成了湘西的一大特色。竹编中式样最多,应用最广的恐怕就是竹背篓了。因此就有人 说:湘西没有路,只有竹背篓。的确,背篓是湘西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如果你来到湘西,在流连秀美风景的同时,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牵挂湘西 的背篓。无论是在吊脚楼前,还是在狭窄的山路,无论是在陡峭的山崖,还是 在幽静的古巷,你都可以见到背着背篓的乡民。就是到了大山深处,你同样会看到山民们用背篓将硕大的木头慢慢搬动,你 也会见到采药的山民背着很大的背萎在山林间 攀爬,你还可以看到湘西背夫,背篓里装着沉 甸甸的砂石,一步一步背上山顶去修建索道。 面对那山那路,看着泥土般纯朴的山民,你不 难想象他们生活的艰辛,也能感悟到他们面对生活时的韧性。
背篓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就是用篾片编织而成,但对于湘西人而言,背篓是必不可少的生产和生活用具。在湘西村寨,家家户户都有背篓,而且 多种多样,主要有花背萎、盐背篓、柴背篓等。
花背篓:是一种最小巧、最精美的背篓, 编织工艺要求很高,用材也极讲究,常用稀有的金竹做材料,最细—几 乎只有丝线一样粗细,是姑娘、小媳妇用的,不能背重物,相当于一种随身饰品。
盐背篓:所用材料常为楠竹,篾破得较厚、较粗, 但刮得光滑,扎实牢固,这 种背篓使用率最高。其名称 来源与背盐有关。过去,湘 西缺盐,要到四川去贩运一 种像沙石一样的岩盐。因为路途遥远,加上全是翻山越岭的羊肠小道,不便于 挑担,人们只好用背萎背着走,于是就有了盐背篓。
柴背篓:是专供打柴等粗重 农活时用的,工艺粗糙,但结实耐 用,背一百多斤不会变形。
笸篓:是背篓中最大的,萎口要超过人的头顶。主要用途是不需要捆扎,能直接装入的东西,如玉米棒、高粱穗、黑木炭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背 篓是湘西山民适应特有地理环境的 产物,是岁月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一幅湘西版的民俗风情画。
说到湘西的背篓,不能不提到湘西的木背篓,其实就是一种用来背水的木 桶。湘西人大多生活在溪河边的山坡上,山路太陡,走路都要双手贴着地面前行,无法用两只水桶下河挑水,人们就发明了一种用来背水的大木桶,形状和背篓差不多,作用相当于背篓。 磾大笨重的木背篓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湘西山民在大自然面前的 无奈,更表现出了他们征服自然时的智慧和韧性。
湘西苗族刺绣
刺绣是苗族人民用勤劳和智 慧创造的一门艺术,是苗族历史 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 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苗绣不仅形式多样,工艺精湛,更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大放异彩。 没有文字的苗族,运用苗绣绘画 功能描绘原始图腾,再现风情民俗,寄寓精神向往。
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主要是用于苗族女子衣着、小孩鞋帽、苗家被面、帐檐的装饰品。分单色绣和彩色绣两种。
单色绣以青线为主,手法比较单其作品典雅凝重,朴素大方。彩色绣用七彩丝线绣成,手法比较复杂,或平或盘或挑,多以自然 界中的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为题材,刺绣成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是民族工艺品中的精品。苗绣以优美的水波纹、起伏的山脉纹、太阳星芒纹、蝴蝶纹、花蒂鸟兽等表达民族迁徙、生命崇拜、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的意蕴,再现了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因此,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深含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蝴蝶、龙、飞鸟、鱼、圆点花、浮萍花等图案都是《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
刺绣是苗族女子的必修“功课”,苗家女子几乎个个都善刺绣。苗家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清《开化府志》、《广南府志》等都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的记载。由于环境的 熏陶,苗族女孩七八岁就 跟着母亲、姐姐和嫂嫂学绣 花了,到了十几岁,她们的 绣品就可以镶在衣裙上了。
苗族流行一句俗语,叫 “人比人,花比花”。所谓 “人比人”是指比歌舞;而“花比花”则是指服饰 上的织绣染。姑娘们从小 就开始学习挑花刺绣,到了十四五岁,就已掌握了相当的技术。传授方式是母教女、嫂教姑、姐教妹和互相学习,家庭里面有一定的世袭性,没有拜师学徒的习 惯。苗绣具有独特的民族风 格和技巧|刺绣的针法也是 多种多样,有绣、结绣、 辫绣、缠绣、贴花、抽花、 堆花、打子等十多种。
苗绣以七色彩线织成, 主要是规则的若干几何图形组 成,有方形、棱形、螺形、十字形、之字形等。苗族妇女刺绣不打底稿,不描画草 图,全凭自己天生的悟 性,娴熟的技艺和非凡 的记忆力,数着底布上 的经讳线挑绣。她们凭 借丰富的想象力,布局 谋篇,将单独的局部的 图形巧妙组合,形成一个个丰满的绣品,达到 和谐完美的境地,美观 大方,经久耐用。
苗绣的审美标准有三条,讲究对称美、充实美和艳丽美。所谓对称美, 就是上下左右不论图形、色彩、空间,都完全要求对称;所谓充实美,就是 整个绣品不留空白;所谓艳丽美,就是用色大胆,大红大绿,鲜亮夺目。
苗绣主要是用来镶嵌服装的衣领、衣襟、衣袖、帕边、裙脚等部位,也可以缝制挎包、钱包等。一件 布料价格平平的上衣,一条普通麻布 制成的褶裙一旦镶上了苗绣,便会光 彩夺目,价格倍增。
湘西苗绣取材广泛、寓意丰富、工艺精湛、针法讲究、风格浪漫、情趣古朴,体现了湘西苗民纯 情、乐观的传统美德。近年来,湘西 苗绣已享誉海内外,成为观赏、收 藏的艺术精品。湘西花垣县的苗族 妇女还把刺绣做成了’个“美丽产 业”,曾先后被文化厅、文化部命名 为“苗族民间艺术刺绣之乡”、“中 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
更多关于凤凰古城的精彩内容,可以点击:www.yoofh.com/fenghuangyou/
发表评论
相关内容查看全部
Copyright(C) 2010-2021 yoofh.com (凤凰古城旅游)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凤凰旅游攻略网授权,禁止转载凤凰古城旅游任何信息
凤凰古城旅游客服热线电话:0731-85678026 24小时服务电话:151-11466622 15974222493 陈经理
网站联系QQ:1850700229 或 1468037734 (凤凰旅游咨询报名) QQ:1486753189 (网站友情链接与凤凰古城旅游合作)
张家界凤凰古城旅服务-是专业的凤凰古城旅游,张家界旅游,张家界凤凰古城旅游交流信息服务网站
凤凰旅游攻略网提供凤凰旅游攻略,长沙到凤凰的交通,长沙到凤凰自由行,住宿,长沙到凤凰旅游团等旅游线路与咨询
运营资质途乐旅游 许可证号:L-HUN-01200 湘ICP备18021764号
版权所有:张家界凤凰旅游 技术支持:凤凰古城旅游